(一)關於探索教育與體驗式學習的介紹
探索教育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
關於探索教育的源起,最初是由教育工作者卻恆博士因為在擔任德國Salem的私立男子中學及英國 Gordon stoun學校的校長時,發現一般學生普遍缺乏自信,以及不懂得對人感恩與缺乏體諒,而傳統學校教育早已不能完全提供學生平衡發展的機會與空間,於是他決定研究發展一套改善彌補的教育方式。
其中有一套很有效的改革計畫,透過平面低阻礙性質的人際互動與溝通協調遊戲;或運用探險、溯溪、攀岩等野地探險體驗;或以低、中、高空繩索等冒險挑戰活動,提供學生親身體驗挑戰、突破、冒險的成長經驗。但因為當時德國的政治觀念及社會經濟甚為保守並未推展開來。
二次世界大戰讓「冒險教學」觀念延伸入正規軍事訓練
二次世界大戰之初,英國海軍在德國潛艇襲擊下傷亡慘重,尤其是年輕士兵傷亡更為嚴重。當時英國海軍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兵可以在海上堅持較久。因此,英國海軍要求卻恆博士運用他的「冒險教學」理論和經驗發展一套短期、有效的計劃來訓練士兵,就是現今結合戶外休閒運動如登山、健行、野地定向、溯溪、攀岩、獨木舟、馬術等訓練活動的「戶外教學」(Outward Bound)課程。這些計劃可以增加士兵自信心及生存機會和團隊合作精神。
美國教育界的教改風潮
美國於1970年代初期,教改聲浪十分顯著,教育改革者發出種種探索新式教育的聲音:
體育課程能不能在野外進行?
體育課程能否加入「如何解決群體間的衝突」?
一般課程是否也可以改用團隊合作(分組)方式來學習?
學生可不可以在較輕鬆氣氛中上課?
是否可以提供學生與家人或社區間互動關係的課程?
學習的目的不就是要幫助學生學會生活的能力?。
當時,服務於麻薩諸塞州 哈密頓溫漢(Hamilton Wenham)中學的校長傑瑞.培契(Jerry Pieh),因為早在1962年讀研究所時,就已經開始參與父親鮑勃在明尼蘇達州的戶外訓練學校的活動,這段經驗讓他對戶外訓練學校的活動有極高的評價。因此讓傑瑞校長開始思考,如何將戶外訓練活動延伸到傳統教育中。於是他與同事葛瑞.貝克(Gray Baker)共同研發一個為期三年的革命性教育方案–「冒險計畫」(Project Adventure)。此一「冒險計畫」就是將戶外訓練活動的過程溶入學校教學課程中;也就是為學生安排幽默、有趣、活潑、挑戰、冒險、突破的體驗活動,一方面引導學生嘗試覺察困境與問題,一方面幫助學生從中學習個人及團隊成長。
經過一連串的辯論與說服,終於獲得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門的肯定與採納推廣。哈密頓溫漢中學也逐漸成為教育改革中”冒險計畫理論與實踐”(Project Adventure「主題式冒險教育」;簡稱P A)的研發中心及主要師資訓練基地。這樣的「冒險教育」概念逐漸成熟而被採用,甚至發展至各種年齡層,各類團體都能夠以不同形態的主題來進行相關活動。
引入台灣後的演變
台灣在最早期,就是由一群企業界的訓練講師們,到P.A.取經,將這一系列課程導入。因此,業界也都慣稱P.A.做為這套體系的通用稱呼。在國外則是稱為Adventure Education(冒險教育)或者Experiential Education(體驗教育)。
但因為一般國外所謂的體驗教育,範圍非常廣泛,舉凡實際演奏的音樂教育、動手操作的美術教育、體育課程等都可以稱為體驗教育,所以若是在國際場合要溝通時,還是要對訓練型式稍做說明,才不會混淆。
而由P.A.為代表的Adventure Education,在國內推廣發展的過程中,因為當時的時空背景下,在師範體系推廣,Adventure翻譯為”冒險”較不易被接受,所以師範大學李義男教授將其定義為”探索教育”, 偏重於在學校中攜帶式教具的帶領與推廣。
而以戶外活動(攀岩、溯溪、登山、定向..)或高低空繩索場地來進行的課程,因為存在著冒險挑戰的元素,所以大多會依循台灣體育大學謝智謀教授所推廣的系統以”冒險教育”稱之。
綜合而論,體驗式學習(Experiential Education)是透過讓學習者經歷一個或一系列設計好的活動,在活動中或活動結束後,經由引導者的引導帶領,讓學習者從活動中所發生的歷程進行反思,繼而獲得學習,再進一步應用在現實生活與工作中。這些經由設計的活動可以是遊戲、音樂、藝術、運動或攀岩、繩索、獨木舟、登山等戶外活動。而探索教育或冒險教育,則代表其中的某個範疇。
在我們的課程中,包含團隊凝聚、跨部門溝通、問題解決、服務流程、主管領導與管理等主題,都會透過探索教育與體驗式學習的方式,讓學員互動、體驗,學習與經歷自己與身邊團隊夥伴的改變。
相關課程,歡迎您來電洽詢。
洽詢專線 02-23141911 洪總監。
服務信箱 ryan.hcy@positivepower.com.tw